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中秋佳节话团圆——汉镜铭文中的相思文化

 二维码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的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是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节日,其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流行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中秋节有许多文化内涵,而其中就有寓意团圆、寄托相思的。正如大文豪苏轼写下的那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描述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团聚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这种情思在古代许多文学题材中都有所体现,在汉镜铭文中也是大量出现。汉代,“相思”主题的铜镜铭文十分流行,其从西汉早期铜镜开始出现铭文时就出现,一直到东汉时期镜铭逐渐简化时随之消失,始终是镜铭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相思镜”以铜镜铭文内容多为“相思”“勿忘”得名,其内容不拘一格, 在汉代各种类型的铜镜中几乎都有体现。


常见铭文有



与天毋极,与地相长,怡乐如言,长毋相忘;

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长毋相忘,君来何伤;

长乐未央,长毋相忘;

久不相见,长毋见忘;

长相思,毋相忘,长贵富,乐未央;

长相思,毋相忘;

大乐未央,长相思,愿毋相忘;

与天毋极,与地相长,欢乐未央,长毋相忘;

常与君,相欢幸,毋相忘,莫远望;

毋忘大王,心思美人;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

愁思悲,愿君忠,君不说,相思愿毋绝;

道路辽远,中有关梁,鉴不隐情,修毋相忘。



图片


伏兽钮“大乐未央”铭蟠龙纹镜 汉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铭文内容:大乐未央,长相思,慎毋相忘





图片


             四虎草叶纹镜 汉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铭文内容:久不相见,长毋相忘



“相思镜”的出现,与秦末汉初战乱的社会环境有关,经年的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在西汉早期,匈奴的侵扰也在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汉王朝一方面采用和亲政策,安抚拉拢之,而另一方面也从中原征调民力兵力,加强边关屯田屯兵,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场景不断重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将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日常生活所用的铜镜之上,“长相思,毋相忘”“久不相见,长毋相忘”等语句皆诉说了人们伤别离、愁难见、盼安定、望团聚的真实情感。


直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原王朝展开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征讨,最终将其逐出居胥山以外,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在此以后,“相思镜”也并未消失,反而一直延续,成为汉代一种流行的铭文题材,受人欢迎。



图片


文章分类: 镜鉴之明大观学止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19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报告
23.48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