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学止 | 古代鲜卑的民族服饰——风帽 二维码
风帽,史书中一般称为“鲜卑帽”“突骑帽”“长帽”“方帽”“戆帽”“垂裙皂帽”“大头长裙帽”等,是今人研究中用以指称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北方鲜卑族佩戴的一类圆顶垂裙帽的名称。 鲜卑族的崛起与发展 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中国最大的古代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分为两部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此后这两部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了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受匈奴统治。匈奴衰落后,鲜卑开始活跃在历史的舞台。公元156年,檀石槐统一各部,建立起了鲜卑历史上第一个政权——鲜卑汗国。在其死后,鲜卑各部独立发展,与中原时和时战。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鲜卑各部落建立了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可以说整个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至少一半都和鲜卑族相关,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鲜卑族内迁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服饰——风帽(鲜卑帽)也随之进入中原。 ▲山西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出行图》局部 什么是风帽? 风帽,即鲜卑帽,是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鲜卑族特有的服饰。这种帽子一般包裹头部、系带裹束并在脑后垂有披幅,可以保温和抵挡风沙,十分适合鲜卑人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所用。 风帽主要有顶部帽屋和下垂长裙两个部分,根据帽屋形制不同,大致可分为圆顶垂裙帽、“十”字顶长裙帽、垂坠长裙帽、大头长裙帽、鸡冠顶垂裙帽五种。 圆顶垂裙帽 扁圆形帽顶,后边垂裙披覆,材质硬挺,可遮蔽头发、脖颈,耳朵外露。 “十”字顶长裙帽 帽屋较高,上有“十”字形缝缀痕迹,系用四块皮革或其他材料缝缀而成,帽口扎束一圈宽带,后有垂裙披覆颈肩。此型帽仅遮蔽头发和脖颈,两侧向后翻卷,耳朵暴露在外,有的还显示佩戴的耳饰。据现有资料来看,“十”字顶长裙帽多为女性所戴之帽。 垂坠长裙帽 帽屋材质较软,帽顶垂坠于脑后,帽口扎带,后有较软长裙披覆肩部,耳朵暴露在外。据已发表资料来看,戴垂坠长裙帽者通常是上着窄袖交领衣,下着小口裤的男性,因此,垂坠长裙帽应是男性所戴之帽。 大头长裙帽 帽屋硕大,呈扁球状,材质硬挺,帽口镶一圈宽带,后有垂裙披覆肩部。这种鲜卑帽遮蔽效果好,头发、耳朵、脖颈都被严严实实地遮住。 鸡冠顶垂裙帽 垂裙帽顶置鸡冠形装饰。 ▲风帽俑 北齐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风帽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鲜卑人有编发的传统,风帽垂下的披幅可以很好地掩盖住辫子。孙机先生曾将风帽在脑后垂披幅的原因归结为二:“一来由于北地苦寒,垂披幅有助于保温;二来也可能与蔽护辫发有关。” 然而,随着生活区域的不断南迁与一系列汉化政策,鲜卑人固有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编发,而是像汉人一样束髻。由于发型的改变,风帽背后的披幅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其形式也跟着发生了较大变化。北周时期,人们将风帽与汉代的幅巾相结合,改造出了后世盛行的幞头雏形。隋唐时期,幞头样式基本定型,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应用。在后世也通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服饰千年,成为中国古代男子头饰的典型标志之一。 ▲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