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听鸿夜话”3第十九期走进十三行:从馆藏文物看清代海上贸易历史 二维码
“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十九期 走进十三行:从馆藏文物看清代海上贸易历史 地点:广东大观博物馆一楼 时间:2022-08-05 19:30 主讲人:丁方忠,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中国钱币学会纸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国家级文博评审专家,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授课专家,广东省大正文博评估鉴定中心主任,佛山市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 指导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协办单位: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 精彩预告 ![]()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颁布了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的谕旨,此后因商贸发展至鼎盛,一度成为“天子南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代表形式,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无疑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十三行贸易枢纽不仅促进东西方的物资流动,而且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讲座将邀请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以馆藏清代掐丝珐琅彩、银器等外销艺术品为切入点,讲述在18世纪广州十三行贸易盛况与中西文化艺术交融,从而助推西方兴起一股推崇“中国风”的时尚潮流。 参加指南 观众名额:45个现场观众(免费) 马上点击此处,抢先占位吧!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灯湖西路28号广东大观博物馆 公交:临近站点-灯湖西路南站 自驾:停车建议前往南海区国家税务局停车场、千灯湖停车场或致越优城停车场 讲座回顾 8月5日晚,由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南海区文广旅体局、南海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十九期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走进十三行:从馆藏文物看清代海上贸易历史”,邀请到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以馆藏清代掐丝珐琅、银器等外销艺术品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述了18世纪广州十三行的贸易盛况。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颁布了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的谕旨,此后商贸发展至鼎盛,一度成为“天子南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代表形式,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无疑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十三行贸易枢纽不仅促进东西方的物资流动,而且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广州十三行其实是有多重含义的,既可以指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也可以指清廷对外贸易的一个特定区域,还可以指在广州城西郊十三行区域内做国际贸易的外商。历史上,繁荣鼎盛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窗口,曾由南海县管辖。产自南海各地的丝绸、陶瓷、铁器、中成药等货物,通过十三行远销海外,成为当时中国制造的名片。 随后丁方忠馆长从馆藏文物中精心挑选了一批银器、珐琅器向观众进行图片展示,并且娓娓道来各藏品的精美之处。清代外销银器以西式实用器型结合独特的中国传统纹饰,形成了" 中体西用"的独特风格。 而珐琅器也是当时的出口热销商品,珐琅器全称“掐丝铜胎珐琅”,掐丝珐琅工艺复杂,是用铜丝捏成各种纹饰焊在器具上,再施满釉料烧制,让铜丝与器具纹路融为一体。 清代广州十三行的辉煌为粤港澳地区带来过经济、贸易、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舞台上留下流光溢彩,是中国贸易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笔。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