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听鸿夜话3”第六期·南海讲师团邓兵老师趣谈广东历史 二维码
“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六期 广东史·广东事·广东人(上期) 地点:广东大观博物馆一楼 时间:2021-12-24 19:30 主讲人:邓兵,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1984年参加工作,高级教师。历任中学语文老师、中学校长、中职校长,现任南海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南海校区党委副书记,南海讲师团副团长。 指导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协办单位: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 精彩预告 广东,一片拥有独特人缘地缘优势和“敢为人先”文化基因的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经济热土,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性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 最新发布的《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广东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3亿人,广东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省,也是人口的第一大省。2019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1.15亿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才从全国各地涌入广东,越来越多的“新广东人”在这里定居。 然而,对于广东过去的生活、文化、历史变迁,我们又知道多少?“老广”的“广”是什么意思?“粤”如何成为广东省的简称?广东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大事、出现过哪些名人?本期听鸿夜话邀请南海讲师团邓兵老师趣说《广东史·广东事·广东人》。 参加指南 观众名额:45个现场观众(免费) 马上点击此处,抢先占位吧!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灯湖西路28号广东大观博物馆 公交:临近站点-灯湖西路南站 自驾:停车建议前往南海区国家税务局停车场、千灯湖停车场或致越优城停车场 讲座回顾 12月24日晚,由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南海区文广旅体局、南海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六讲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开讲,南海讲师团副团长邓兵老师以《广东史·广东事·广东人》为题,为市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广东历史文化讲座。 “大家知道广东的‘广’是什么意思吗?”邓老师以韩愈贬谪潮州途中所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以及苏轼在惠州写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为现场观众开启了一扇了解广东地道文化的大门,幽默而智慧的教学语言、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带领观众走入广东历史,感受广东传统文化的意蕴和魅力。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司马迁在《史记》里把广东称为“南越”,过了几十年,班固在《汉书》里称广东为“南粤”。自此“越”“粤”相通,指华南百越地区。明清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的,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 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直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发生了内乱,汉武帝趁机发兵南越,公元前111年,灭了南越国。为了有效治理南越,汉武帝将南越国分成九个郡,并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为了贯彻汉武帝的重要圣旨精神,管理南越的官员便根据圣旨,将岭南的治地命名为“广信县”。这就是广东广西的“广”字的由来。到了宋朝,广东广西都属于广南路,但为了方便管理,宋朝便以广信县为界,将广信县以东,设置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设置为广南西路,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