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囷”是什么?速看古人屯粮小妙招!

 二维码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比较昌盛的大一统王朝。政治上的相对安定,政策上休养生息,使得汉朝在建国六七十年后,社会经济即出现了“人给家足”“都鄙仓庾尽满”的繁荣景象。


民以食为天

在汉代社会里

人们的饮食生活十分丰富

在当时

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

种类繁多且结构多元

有主食、肉食、蔬菜瓜果、饼食、饮品...



以五谷为主食

……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种植和食用农作物了。到了汉代,人们以五谷为主食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根据文献资料及考古研究,汉代谷物的品种有籼稻、粳稻、糯稻、大麦、小麦、黍、粟、荞麦、高粱等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增强,社会上有了更多的余粮需要储存起来,作为口粮、俸禄赏赐、战略物资、酿酒原材料等使用,其中官方仓储还是国家进行各项事业的物质保证,妥善经营仓储,有效运用储粮,对国家维护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各领域正常运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贮藏粮食的物件

……

我国古代贮藏粮食的建筑、设施有很多,就汉代考古而言,有仓、囷、窦、窖等粮仓建筑发现。其中,仓、囷为地上储粮建筑,《说文·仓部》:“圜曰囷,方曰仓”,从形制上看有所区别。


囷[qūn]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地上圆形储粮建筑,《周礼·匠人》载:“囷窌仓城”,郑玄注:“囷,圜仓”。囷在全国各地流行,历史悠久,《诗经·魏风》就曾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的句子,而西周时期也有陶囷的考古发现。


在考古发现中,汉代陶囷的数量相当多,且形制各异,有瓮式、深服盆式、筒式、缸式、干栏式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汉代是陶囷的黄金发展时期






① 陶囷 汉代(江西高安地区汉墓出土)

② 陶囷 西汉(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③ 陶囷 东汉(广西贺州昭平县文物管理所)

④ 干栏式陶谷仓 西汉(宜春市博物馆藏)


广东大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西汉灰陶彩绘云气纹三足谷仓(陶囷),高30厘米,宽23厘米。伞形顶盖,盖面微曲,遮檐突出,饰有瓦棱纹,顶上有小直口。筒形腹粗而矮,平底,下承三兽形足。筒腹施以朱红色图案,最上层和最下层绘锯齿纹,中间两层,上绘云气纹,下绘菱格纹。为汉代随葬明器。


灰陶彩绘云气纹三足谷仓 西汉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汉代陶囷的结构反映了当时储粮技术的状况。囷顶建造形式常见庑殿顶、攒尖顶等,出檐,质地为瓦或草泥,具有防风雨性能。带三足的囷和干栏式囷则使囷底抬高,远离地面,有利于防潮。为保证粮食入库后密封保存,不受外界温湿度影响,小型的囷仓一般只有一孔一门,有的仅有一口。在防鼠、防鸟耗粮一事上,干栏式囷大多在立柱顶部安装防鼠的挡板装置,而一些模型囷的天窗和檐下小窗则饰有网格状图案,来表示防雀鸟的竹网。



汉代陶囷的大量发现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重积贮的思想,为研究汉代储粮建筑及储粮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文章分类: 特展临展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23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36.74MB下载
2022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38.33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