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大观学止|从彩绘马俑看中国古代马具与马饰

 二维码

640 (1).jpg




彩绘马俑魏晋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绘马俑,高61.5厘米,长50厘米,宽37厘米。马呈站立行走状,配有络头、镳、项圈、球铃、包鬃布、鞍、鞯、障泥、鞍袱、鞧带等马具与马饰。马眼圆睁,嘴张开。头顶鬃毛朝天束起,威风凛凛。周身施黄彩,络头、包鬃布系带、鞍袱、鞧带、鞘施红彩,鞯及包鬃布施褐彩。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马是人类最早结识并驯化的动物之一。它是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重要生产和交通工具,是战争时期作战拉车的主力和士兵最忠诚可靠的伙伴,也是人类进行体育竞技、娱乐活动的一种工具。马具是人驾驭马的时候,为了更方便地控制马匹,所使用的一些辅助工具,对于骑马者,特别是骑兵而言,马具十分重要。


一套完整的马具是由辔头(络头、衔、镳bīao和缰绳)、鞍具(鞍、鞯和障泥)、镫、胸带和鞧带组成。

一、辔头与颈饰

(一)络头

络头,也称勒,由额带、颊带、鼻带、咽带、项带等组成。络头是最先采用的正式马具。在殷和西周时期,作为辔头主要部分的马络头结构已趋完备,最迟到了秦代就已经定型,此后变化不大。除了基本结构,马络头上还会点缀一些饰物,如圆形泡饰、花形饰片、当卢、杏叶等。

本馆所藏的这件彩绘马俑的络头施红彩,带与带之间、带上都钉有圆形泡饰,鼻带呈Y形,下端缀着叶形饰件。马颈处还覆着一条项圈,红色,并不封闭,两端为流苏,上饰有十字形花纹和几何纹。在项圈之间,马下颌两带夹处还悬着一个红色的大圆球铃。此外,马颈的鬃毛被一块两侧呈连弧状、有花纹的布帛包起,凸弧处伸出四条带子套于马颈、前胸下部,并且下端带子还在前胸的位置悬了七个海螺状的饰件。

(二)衔、镳

《说文》:“衔,马口中勒也。”马衔,又称马嚼子,一般放置于马的口中。而镳则置于马口两旁。当络头和衔、镳组合在一起时,就能够对马头部进行有效的控制。

本馆所藏的这件彩绘马俑绘有马镳,为S形,马衔不见表现。

(三)缰绳

辔,即缰绳,作用为驭马。


马分析图.jpg

(馆藏彩绘马俑局部)


当卢

杏叶


古代马饰


衔、镳

缰绳


二、鞍具

(一)鞍

鞍是一种方便人骑乘的马具,其出现和发展与骑兵的组建和发展息息相关。战国末年,马具从没有马鞍开始过渡到有马鞍的阶段,此后不断发展完善。鞍结构由前鞍、后鞍桥、鞍翅和鞍座等组成。

本馆所藏的这件彩绘马俑有马鞍,被套于鞍袱中,前鞍桥较后鞍桥高。鞍袱着红彩,两端很长,系结,长度超出障泥。

(二)鞯

鞍下有鞯,今名鞍褥。一般是用毡子做的,但也有皮毛制作的。鞯的出现是为了防止马背被鞍磨伤。本馆所藏的这件马俑,其鞯置于障泥之下,较障泥短、宽,四角系结垂穗。

(三)障泥

障泥具有防止马在驰骋时溅起的马汗、毛渍及扬起的泥土、灰尘,防止马镫碰伤马身,也防止骑者的铠甲和武器伤及马身的功能南北朝时,障泥或放置于鞯上,或垂悬于下,其上缘与鞯的下缘相接。唐代的障泥则衬于鞯下。

本馆所藏的这件马俑,其障泥置于鞯上,两侧外展,呈箕形,上窄下宽,长度超出马腹。

鞍具.png

(馆藏彩绘马俑局部)


三、镫

马镫是供上马和骑马时用来踏脚的重要马具,由镫带、镫穿、镫边、镫梁、镫盘构成,有单镫和双镫。马镫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有了镫和鞍,控制马匹就变得容易,这为古人骑马创造了条件,而对于战争中骑兵的发展,骑兵掌握战术动作、列队排阵也有很大帮助。


四、胸带和鞧带

胸带和鞧带的主要作用是将鞍具稳固在马体合适的部位上免得前斜或后滑。自马鞍向前绕过马胸的带子叫攀胸,也即胸带;自鞍后在马尾下绕过马臀,再连接在鞍上的带子叫鞦,也称鞧。

本馆所藏的这件马俑有鞧带而无胸带,多条纵横交错的条带构成网状鞧带,上面钉有圆形饰物。网状鞧带靠近鞍鞯处的两侧下垂一条小带,其末端还悬着花蕾状饰件。另外,鞦带两侧边缘分别还悬挂了三个四齿圆肩刷子状饰片。


    

(馆藏彩绘马俑局部)

   网状鞧带












分享到:
年度报告
广东大观博物馆2019年度工作报告
23.48M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