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大观学止 | 漫谈山字纹与铜镜

 二维码

在众多的战国铜镜中,楚镜因形制、纹饰皆具有鲜明的楚国地域文化特征而自成一系,是该时期铜镜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山字纹镜是楚镜中最多见的一种,其出土数量几乎占楚镜的70%-80%,是战国铜镜里的一大类。

山字纹镜,也称丁字镜或T字镜。外观为圆形,钮座有圆有方,纹饰为“主纹+地纹”的典型组合,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多个规律排列的山字纹。此外许多铜镜还饰有数量不等的花瓣纹,规矩排列在钮座和山字纹之间。因为不同的铜镜上山字纹的数量不一,故而可根据其数目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种。


图片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五山镜


关于山字纹名称的由来,最早见于清人梁廷枬的《藤花亭镜谱》,其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目前,学界对山字纹的来源说法不一,部分中国学者其与古代山岳崇拜有关。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山在中国古代有不动、安静、养物的内涵,其具有强烈的吉祥意味,与福、寿、喜等字类似。总体来说,他们都认为山字纹与自然界中的大山形象有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山字纹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他们提出山字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是在勾连雷纹的基础构图上作了结构性改变后形成的新纹饰。目前,这一观点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之一。


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有些牵强。山字纹镜上的纹饰其实更像后世的“山”字,而并非像先秦时的“山”字。许慎《说文解字》称“山”为象形字,表高峰连绵之形,甲骨文、金文中的“山”都像山峰并立的形状。另外,战国时期带有铭文的铜镜数量较少,从出土的几枚带铭文的战国铜镜来看,其文字或仍带有金文遗风,或具有秦汉小篆风格,通常位于镜钮两侧。但是山字纹镜中的山字纹是环绕于镜钮的,风格既非金文也非小篆,而更像一种几何图形。


图片

“山”字的字形演变

图片
图片

战国铜镜铭文


笔者更赞同后一种观点。首先,从勾连雷纹的结构看,其与山字纹有诸多相似之处。山字纹两边均有一个向内收的勾笔,且往往中间一竖要长于两侧。若将勾连雷纹拆解为一个个单元看,每个单元都几乎与山字纹长得一模一样。


图片

勾连雷纹


其次,勾连雷纹通常是由一个“T”形雷纹连续构图而成,这点在五山镜、六山镜中有类似的表现。在五山镜和六山镜中,每两个山字通过一条直线相连接,如此这些山字纹便连成了一个连续且统一的整体,与勾连雷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为了适应铜镜的圆形构面,工匠们不能直接套用勾连雷纹,而必须进行改动。这就导致铜镜中的山字纹是倾斜的而非像勾连雷纹一样垂直。


战国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第一座高峰。作为战国铜镜中的大类,山字纹铜镜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充满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分享到:
年度报告
广东大观博物馆2019年度工作报告
23.48M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