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听鸿夜话4”清雍乾时期广彩瓷器鉴赏 二维码
2月10日,由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承办的“听鸿夜话”第四季第六期在广东大观博物馆正式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广东省文物鉴定专家林滔,带领大家穿越百年,去感受清雍乾时期广彩瓷器的魅力。
此次讲座,林老师将其分为三部分讲,第一部分广彩瓷器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分析雍正时期的广彩瓷、第三部分是对乾隆时期广彩瓷的分析和鉴赏。 17、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中国瓷器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作为在1757-1840年间中国唯一通商口岸的广州,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釉上彩瓷,叫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瓷的素白瓷胎来自江西、湖南、广东等瓷区,所用颜料高达20多种,用织、填、染、洗、描等多种陶瓷器装饰技巧,绘制花纹图案、花卉、山水、人物。 当时作为外销瓷之一的广彩瓷,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将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运用其中,器形部分模仿西方的银器;纹饰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大量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因此广彩瓷色彩鲜艳浓重,构图精致紧密,在洁白的瓷器上积上金地,如万缕金丝织于宝石之上,有雍容华贵之感,在中国釉上彩系列中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雍正、乾隆时期是广彩瓷器的顶峰。 林老师分析了雍正时期广彩瓷器的特点,胎薄体轻,胎质细腻洁白,图案疏朗没有立体感,多以花鸟庭院、合家欢、仕女婴戏为主要题材,画工极为讲究,轻逸秀丽,人物多为瓜子脸,身体修长,背景较多留白,雍正时期的广彩瓷器多以餐具为主,鲜有立件。18世纪前期的广彩瓷器,尤其是盘类的口沿处多以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组成锦地,间饰以折枝花卉,繁密紧凑,华丽富贵。 上图为清雍正广彩“五羊山居”铭花鸟纹瓷碟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上图为清雍正广彩仕女婴戏故事图长颈瓶(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乾隆时期的广彩瓷器早期有雍正时期的遗风,胎质较好。在晚期开始厚重,相对粗糙。器型上啄器增多,类型更加丰富,雕瓷、堆贴、镂空等装饰技法开始大量使用,器型的多样及技法的高超达到了顶峰、图案从上到下层次增多。题材更加丰富,十三行、“满大人” 等形象的图案开始出现,人物面部以渲染为主,且多用色彩,衣服的画法上也以绚丽明亮的色彩塑形,而对于人物外形描绘,相比于雍正时期的瓜子脸,修长身材,已经没那么明显。徽章纹以及西洋人物的描绘也逐渐增多。 “广彩是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西学东渐的产物”林老师说。 林老师从欧洲洛可可艺术轻快、华丽、精致、繁琐、纤弱、柔和等风格,对乾隆时期的花插、瓶、潘趣碗等广彩瓷器上图案纹饰进行鉴赏,因受到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乾隆时期的广彩瓷器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的特征,画面呈现色彩与景物的光影立体感,油画感更加强烈明显。
上图为:清乾隆广彩人物故事图带盖奖杯(广东省博物馆藏) 上图为:清乾隆广彩锦地开光洋人狩猎图潘趣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最后林老师介绍了一类瓷器,纹饰用料精纯、绘画精细,有着强烈的油画立体透视效果,大面积用金彩彩绘洋莲的瓷器。这一类瓷器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由于洛克菲勒家族大量收集而得名洛克菲勒式广彩瓷。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和外国合作交流的重要海上交通路线,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被誉为“欧洲官窑”的广彩瓷,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特点,,而且还融入了西方的审美意识。 广彩瓷已走过百年风雨,在东西方文化的浪漫碰撞下,广彩成为世界独特的艺术瑰宝,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呵护、传承和创新。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