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听鸿夜话4”听马玉炜老师说幻由人生的《聊斋》 二维码
1月13日,由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承办的“听鸿夜话”第四季第五期在广东大观博物馆正式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中国青年作家、独立讲书人、TED演讲嘉宾、南国书香经典传承人马玉炜老师,再次带领我们走进《聊斋》,品读名著,感受名垂青史的经典之作魅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自己创作的勉励诗,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9岁参加县府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19岁参加县府考试,考中秀才,但往后的48年,却不断受到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只能以教书为生,直至72岁才中了岁贡生。蒲松龄在22岁开始撰写狐鬼故事,40岁时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虽考场失利,却让他看尽人间冷暖,探尽官场黑暗,创作出“写鬼写妖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 在“听鸿夜话”第四季第五期的讲台上,马玉炜老师先以作家莫言从小耳濡目染的神鬼故事从而与《聊斋》结下渊源出发,以风趣幽默的风格,为大家开启“聊斋之旅”,品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在《祝翁》中“抛汝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不如从我去”,对老有所养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在《促织》中“操童于业,久不售”的成名,却因贡一奇异促织“俾入邑庠”,而一举成名”,对科举取士的绝妙讽刺。《聊斋志异》表面让人感觉猎奇,而背后延伸了蒲松龄歌颂美好爱情、抨击黑暗现实和科举制度,警示人心、奇闻逸事。 为了让观众们对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有更多维度的了解,马玉炜老师还分享了他去往蒲松龄故里山东淄博的“还愿之旅”,“我摩挲着井壁和早就腐朽的木头,想象着蒲公每日就在此洗漱、浇花,散学后,在小屋案头书写聊斋,三十多年,日日如此”马老师说到。 《聊斋志异》是不可低估的文学作品,马老师的讲述拉近了我们与阅读之间的距离,告诉我们“诗不必在远方”,也教会我们阅读的共情。 读书可以赶走寂寞,抚慰心灵,充盈人生,而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时刻都值得细细回味。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