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讲座回顾|“听鸿夜话3”带你走进十三行,了解清代海上贸易历史

 二维码

        8月5日晚,由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南海区文广旅体局、南海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十九期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走进十三行:从馆藏文物看清代海上贸易历史”,邀请到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以馆藏清代掐丝珐琅、银器等外销艺术品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述了18世纪广州十三行的贸易盛况。


a53f02d64de74592a85c641958622d25_noop.jpg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颁布了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的谕旨,此后商贸发展至鼎盛,一度成为“天子南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代表形式,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无疑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十三行贸易枢纽不仅促进东西方的物资流动,而且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tu2.png


       广州十三行其实是有多重含义的,既可以指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也可以指清廷对外贸易的一个特定区域,还可以指在广州城西郊十三行区域内做国际贸易的外商。历史上,繁荣鼎盛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窗口,曾由南海县管辖。产自南海各地的丝绸、陶瓷、铁器、中成药等货物,通过十三行远销海外,成为当时中国制造的名片。


tu3.jpg

     

      随后丁方忠馆长从馆藏文物中精心挑选了一批银器、珐琅器向观众进行图片展示,并且娓娓道来各藏品的精美之处。清代外销银器以西式实用器型结合独特的中国传统纹饰,形成了" 中体西用"的独特风格。


tu5.png

(刀马人物银质奖杯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而珐琅器也是当时的出口热销商品,珐琅器全称“掐丝铜胎珐琅”,掐丝珐琅工艺复杂,是用铜丝捏成各种纹饰焊在器具上,再施满釉料烧制,让铜丝与器具纹路融为一体。


tu6.png


      清代广州十三行的辉煌为粤港澳地区带来过经济、贸易、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舞台上留下流光溢彩,是中国贸易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笔。


tu7.jpg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23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36.74MB下载
2022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38.33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