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听鸿夜话3”第十八期丁方忠馆长带你了解明清货币发展与转折 二维码
“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十八期 货泉溯源——从馆藏文物了解明清货币 地点:广东大观博物馆一楼 时间:2022-07-22 19:30 主讲人:丁方忠,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中国钱币学会纸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国家级文博评审专家,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授课专家,广东省大正文博评估鉴定中心主任,佛山市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 指导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协办单位: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 精彩预告 ![]() 中国是最早拥有货币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货币种类繁多,由中央政府对货币的铸造、制作、发行进行统一管理。其中,明清时期货币发展有重大转折,从传统手工制作的铜钱、纸钞到借鉴西方样式的机制币、票券,其中发生了什么事件,又是如何变化?且听本期讲座为你一一揭晓!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正面) 本期讲座将邀请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丁方忠馆长,从馆藏文物讲述明清时期的货币发展,分析钱币中的年号、冠号、文字等内容,了解其发行背景历史和特点,别开生面地开展一堂趣味的特色讲座。 参加指南 观众名额:45个现场观众(免费) 马上点击此处,抢先占位吧!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灯湖西路28号广东大观博物馆 公交:临近站点-灯湖西路南站 自驾:停车建议前往南海区国家税务局停车场、千灯湖停车场或致越优城停车场 讲座回顾 7月22日晚,由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南海区文广旅体局、南海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听鸿夜话”第三季第十八期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丁方忠馆长,为我们讲述明清时期的货币发展历史,揭晓货币变化背后的历史事件,带领我们“货泉溯源”。 ![]() 中国是最早拥有货币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货币种类繁多,包括银元、铜钱、纸币等。其中明朝的纸币从洪武朝开始发行,到正统朝崩溃,只流通了六十多年,而清朝之后我国逐渐从传统手工制作铜钱、纸钞,到借鉴西方样式的机制币、票券,这些转折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是当时的货币主体。迄今为止,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纸币是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又称“大明宝钞”,目前我馆“商贸之本”展厅就有展出。然而因为大明宝钞无限制发行,发多而收少,最终不可避免出现了通货膨胀。为了应付纸币贬值的局面,明朝政府曾先后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其价值和购买力。 ![]() 清代币制总体上沿袭明制,白银、铜钱、纸币都曾使用,但以白银和铜钱为主。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铸币,在清代之后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的机制银币。一方面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白银外流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为筹措经费清政府被迫赶铸虚值大钱,甚至加铸铁钱、铅钱等劣质货币,造成金融体系崩溃。以货币制作方式转变为先导,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丁方忠馆长用雍正通宝和大清铜币示例,直观地展示了铜钱向铜元的变化。 ![]() 丁方忠馆长还从馆藏文物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如大明通行宝钞、天启通宝、大清铜币、户部官票等。介绍了一批清代各省官钱局,如湖北银元局、广东钱局、湖南官钱局等,帮助我们对清代政府官办金融机构有进一步的了解。 ![]()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维护金融制度稳定,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了解货币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对加强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建设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