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也爱凹造型?这面战国镂空镜给出答案 二维码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青铜器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镜更是青铜工艺中的璀璨明珠。起源于齐家文化的铜镜,历经四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在战国、汉代和唐代分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达到辉煌的巅峰。谈及中国早期的战国青铜镜,有一种镂空镜(又称透雕镜)不容忽视,其工艺之精湛、样式之精美,即便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制作这样一枚青铜镜也颇具难度。 #01 ··馆藏镂空镜赏析·· ![]() 战国 复合镂空镶嵌几何纹镜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在本馆丰富的战国青铜镜收藏中,有一枚复合镂空镶嵌几何纹镜格外引人注目。这枚青铜镜直径 105 毫米,厚度 5 毫米,呈圆形,配有小环钮和变形柿蒂钮座。 镜背纹样以方形框巧妙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方框与钮座通过独特的透雕几何纹相连,其纹上阴刻着细腻的云纹,方框四角呈桃形云纹状。外区同样装饰着变形几何纹,纹上有纤细的阴线勾云纹,镜缘处则饰有一周变形几何纹。方框及周缘原应镶嵌有形状各异的绿松石,钮座上的四个方向也同样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铜镜上的绿松石已杳无影踪,但我们仍能想象,当绿松石完整镶嵌在镜背时,这面青铜镜该是何等的雍容华贵。 ![]() 复合镂空镶嵌几何纹镜拓片 这枚镂空铜镜与洛阳、湖南地区常见的战国镜纹样差异显著,在镂空镜中也别具一格。其纹样粗犷而简朴,几何图案形似变形的瑞兽纹。图纹上阴刻单线,并巧妙镶嵌绿松石作为点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镜背和镜面是通过特定技术 “拼合” 而成。 #02 ··复合镂空镜的铸造流程·· 复合镂空镜的铸造工序严谨而复杂。首先,分别铸制铜镜的纹饰体(镜背)和映照体(镜面),待加工至一定阶段后,运用热挤缩复合工艺和冷粘接铆合工艺,将两者复合粘接镶嵌在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镜子。这类镂空镜主要有两种复合形式:一种是纹饰体包覆映照体,俗称 “天包地”;另一种是映照体包覆纹饰体,俗称 “地包天” 。 ▼ -END- 这件复合镂空镶嵌几何纹镜,其独特纹样,承载着战国时期的审美与文化,是追溯历史的直观素材。它跨越时空,连接古今,持续在文化传承与艺术研究领域发挥关键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