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昭明”——隐藏在铜镜铭文中的一桩悲剧与冤案 二维码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这枚汉代铜镜直径17.5厘米,厚0.7厘米,镜背装饰主要为两圈铭文带,内圈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之象夫日月,心忽扬而忠之,然雍塞不泄”;外圈铭文为“洁清白而事君,惌欢之弇明,玄锡之流泽,恐疏而日忘,美之,外承可悦,永思毋绝”。 镜背铸铭文是战国晚期铜镜上出现的一种新式样。经过西汉早期的发展,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文字精美、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内容丰富多彩,诗情并茂,是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真实缩影,有极高的书法欣赏、文学研究价值。 “清白铭”和“昭明铭”是西汉中晚期铜镜上流行的铭文,除了这类重圈铭文铜镜,还有连弧纹铭文镜上也铸刻有这两种铭文。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一般此类镜铭的内容解释,多认为是男女爱情的告白,或表示忠君,皆借镜之洁净光明表忠夫、忠君的坚贞之志。但除此之外,这两种镜铭还有另一种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是隐晦地纪念汉初直臣晁错的一篇文章,其以表现“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汉书·晁错传》)为主旨,背后隐藏了汉代的一桩悲剧冤案。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村)人。 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内史,常与汉景帝密事,官至九卿,并更定了诸多法令。但晁错为人刚直,峭直深刻,在政见上又每每与群臣不合,引起了众臣的嫉恨。 ![]() 汉景帝刘启 然而,晁错悲剧的直接起因源于一个“削藩”的主张。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掣肘、帝国的隐患。为巩固中央政权,晁错提出了“削藩”的主张,并直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由此,晁错与景帝一拍即合,毅然决然地开展了削藩运动。 ![]() 然而,这个决定却操之过急,成了各诸侯国起兵叛乱的导火索。原本就对中央不满的吴王刘濞就联合了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六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了叛乱,这便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一时间,晁错成了众矢之的。无奈之下,景帝曰:“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为平息事件,下令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时晁错 46 岁。 ![]() 晁错冤死成了西汉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人们也许是为了感念这位西汉直臣,而利用铜镜铭文为其鼓呼。“昭明”铭文可翻译为“品质高尚赤胆忠心清白坦荡,忠贞不二形象崇高日月同光,耿直尽忠祸福倚伏深微难言,君臣不和沟通阻塞横遭祸殃”,如同一篇记叙短文,一幅只有模糊轮廓的写意画,较为曲折隐晦地道出了晁错之死的悲剧,表达了同情和缅怀之意。而“清白”铭文则是对昭明铭作了细化与补充,看起来更像一篇抒情散文,如一幅细部勾勒的工笔画,描绘了主人公晁错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品格,歌颂了他的功绩,抒发了百姓崇敬、怀念的感情。 如果说昭明镜是滥觞逶迤,清白镜则是水流汩汩。两者联袂呼应,互为印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不可多得的西汉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