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大观学止 | 鸡首壶,古人别出心裁的创作

 二维码


在中国陶瓷史中,有一种名为“鸡首壶”的器物,其因流部为鸡首形状而得名,造型独特生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鸡首壶,亦称鸡头壶、天鸡壶。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首壶,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在晋时称作“罂”。鸡首壶由盘口壶演变而来,根据其造型,推测可能是酒器或茶具,既是实用器也是陪葬明器。


图片

青釉四系盘口壶 西晋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图片

发展演变


鸡首壶是三国末年越窑、瓯窑创烧的新品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在隋以后逐渐消失。从出现到消亡,鸡首壶器型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其发展演变规律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西晋时期,风格比较朴拙,装饰简单。器型以小件为主,盘口大且浅,矮颈,腹较圆,肩部对应两侧分别贴有鸡头、鸡尾,另外两侧有弧形系。鸡头短小无颈,一般为实心,不能用于倾注。


图片

青釉双系鸡首壶 西晋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图片

越窑鸡首壶 西晋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东晋时期,壶身逐渐变得高大,壶颈加长。鸡首增加了颈部,引颈高冠,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下端分别连接盘口和壶身。另外还出现了双鸡首、双柄的器型。肩部的弧形系也向桥形系发展,壶身有的点有褐色斑点装饰。此时的鸡首壶,鸡形刻划越发生动,做工更为细致,器物更加实用。


图片

东晋青瓷盘口带把天鸡壶

南京博物院藏


南北朝时期,器型整体更修长、瘦高,且施釉匀亮逐渐靠近底部,纹饰及制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装饰由简到繁。


图片

青釉褐彩鸡首壶 南朝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图片

青釉龙柄鸡首壶 北齐

太原娄睿墓出土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鸡首壶逐渐衰落,数量剧减,后被执壶所取代。


图片

越窑执壶 唐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图片

“鸡”与“吉”


鸡首壶的出现,大多认为与我国古老的崇鸡文化有关。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期就有许多遗址都发现过家鸡骨骼。


自古至今在很多雕塑和绘画作品中都出现鸡的形象,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中出土有多件陶鸡,距今3000多年的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一件鸡形陶壶,汉代至晋代的墓葬中也出土有大量的陶瓷鸡和鸡舍。这些都是崇鸡习俗的体现。


图片

陶鸡 新石器时代晚期

湖北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


图片

鸡形陶壶 新石器时代

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


“鸡”与“吉”谐音,在古人看来,鸡寓意着吉祥,神话中更有呼唤日出、呼唤光明的“天鸡”形象。西汉著作《韩诗外传》中还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鸡首壶上的鸡为雄鸡。在古人观念中,雄鸡在争夺配偶时好争斗,具有阳刚之气,通常代表了人类对生殖的渴望,是生命的象征。同时鸡也被认为可以禳灾除凶,具有辟邪寓意。回看鸡首壶的诞生及流行时代,三国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鸡首壶的诞生与流行,或许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吉祥、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祈愿。


图片



文章分类: 丝绸之路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23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36.74MB下载
2022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38.33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