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首壶是三国末年越窑、瓯窑创烧的新品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在隋以后逐渐消失。从出现到消亡,鸡首壶器型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其发展演变规律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西晋时期,风格比较朴拙,装饰简单。器型以小件为主,盘口大且浅,矮颈,腹较圆,肩部对应两侧分别贴有鸡头、鸡尾,另外两侧有弧形系。鸡头短小无颈,一般为实心,不能用于倾注。
东晋时期,壶身逐渐变得高大,壶颈加长。鸡首增加了颈部,引颈高冠,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下端分别连接盘口和壶身。另外还出现了双鸡首、双柄的器型。肩部的弧形系也向桥形系发展,壶身有的点有褐色斑点装饰。此时的鸡首壶,鸡形刻划越发生动,做工更为细致,器物更加实用。
南北朝时期,器型整体更修长、瘦高,且施釉匀亮逐渐靠近底部,纹饰及制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装饰由简到繁。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鸡首壶逐渐衰落,数量剧减,后被执壶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