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学止 | 浅谈唐代马种的引进和改良 二维码
唐 代 灰陶彩绘胡人牵马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胡人牵马俑,胡人高40厘米,马高62厘米。看上去,这匹马体型矫健饱满,头瘦臀圆,它竖耳瞪眼,头朝前伸,四条腿作行走状,剪鬃缚尾,背上放置了马鞍,马鞍用鞍袱包裹着。从神态来看,十分昂扬自信,颇有盛世大唐的风采。 唐代,人们对马的喜爱远超从前,许多诗人都曾写下有关马的诗句,譬如“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金络①青骢②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紫骝③行且嘶,双翻碧玉蹄”等。与此同时,骑马的出行方式和舞马、打马球等娱乐活动也在社会中流行。 金络:金色的络头(马具的一种) 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紫骝:枣红色的马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 舞马 唐代 三彩马 唐代 彩绘骑马女俑 唐代 红陶彩绘仕女打马球俑 唐代 唐代马的形象 关于唐代马的形象,从考古发现的壁画、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比较健壮优美的,不同于秦汉时期浑厚古拙的形象,除了在艺术上有夸张和意象化的表达外,更多的还是写实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唐代马种体型面貌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则与当时马种的引进与改良有关。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铜奔马 东汉 唐时,丝绸之路发展繁荣,西域许多名马通过互市、进贡、战争、纳聘等方式被引进到中原。据学者研究,当时唐代引进周边少数民族及外国马匹的种类有83种之多,如西部地区(从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到中亚、西亚一带)有康国马、吐火罗马、高昌马、龟兹马、吐谷浑马等,北部地区(从我国内蒙古到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一带)有骨利干马、契马、突厥马等,此外东北、西南及其他地区也有许多马种被引入。(参考文献:马俊明《关于唐代“胡马”引进及其历史作用》) 《全唐书》卷403《刘府君墓志铭》:“君讳元尚,字元尚,彭城人也……简在帝心,於斯为美,解褐拜掖廷监作大食市马使……复为骨利干市马(使)” 《唐会要》卷72《马》:“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曰十骥。其一曰腾云白……十曰奔虹赤。” 元稹《相和歌辞·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昭陵六骏 唐代 胡马引入中原之后,与本土马杂交,使本土马种得到改良,质量得到提高。《新唐书·兵志》论及:“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另外,据《朝野佥载》记录,唐太宗继位后,即令天下寻找隋末时下落不明的大宛国所献千里马“狮子骢”,最终这匹马在民间一处磨坊中找到,而后经过精心喂养,“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唐代引进马种的规模之巨大,在唐贞观至麟德时期,仅国家“监牧”养马量即达“七十万六千匹”,在开元、天宝年间也有四十四万余匹。除了官方,民间也在引进、改良、繁育马种。 广东大观博物馆 联系电话:0757-86221798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灯湖西路28号
文章分类:
丝绸之路
|